学术活动

政国大讲堂第27期:政治传播中的心理因素

发表人: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时间2019-05-20 19:32:08 点击:

(通讯员:杨逸莲)2019年5月19日上午,政国大讲堂第27期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2楼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马得勇教授带来了以“政治传播中的心理因素”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陈荣卓教授主持,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王建国教授、赵长峰教授、汪滨副教授、周华平副教授、张必春副教授、张弦老师出席本次讲座,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学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马得勇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传播与政治心理、东亚比较政治、中国基层民主与治理、制度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在《政治学研究》、《社会》、《中国行政管理》、《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等中、英、韩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著有《东亚地区社会资本研究》、《中国乡镇治理创新:10省市24乡镇的比较研究》两部专著。


D068


 

马得勇教授以“为什么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政治传播研究”为切入点展开本次讲座,介绍了他在网络民族主义的心理因素和匹配效应方面的研究。首先,马得勇教授借助几个爱国主义事件,从结构的角度解释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他认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往往着眼于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带有明显的整体主义特点,但对于接收了相同历史文化和文化认同、相同政治宣传信息的个体表现出民族主义态度和行为差异的原因,整体主义却没有给出解释。

C4BB

 

随后,马得勇教授分析了民族主义态度形成的因果机制。他认为个体的权威人格和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中介变量,在信息接收和政治态度形成之间产生影响,使得个体接收相同政治信息后产生不同的政治态度。马得勇教授还对民主主义与爱国主义作了概念上的区分,并通过网上调查结果研究框架效应、心理人格与政治态度和舆论倾向的关系,以及谣言与辟谣的效果。马得勇教授认为这个研究的贡献在于修正了对中国民众民族主义情绪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检验了威权人格与意识形态立场在民众的政治外交议题态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接着,马得勇教授就匹配效应的内容给同学们作了讲解。他通过“贵州村民谣言”和“乐天总裁谣言”两个案例,从个体层面和社会、政治心理视角分析了人们相信谣言的原因。马得勇教授指出,匹配效应在我国存在两种匹配:谣言属性与威权人格的匹配、谣言属性与意识形态立场的匹配。谣言和虚假信息一旦生成就会产生影响,官方媒体和机构应及时发布可信的真实信息来降低人们对虚假信息的偏听偏信。


1DF4E


讲座最后,马得勇教授和出席讲座的老师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也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现场学术氛围浓厚。马得勇教授的讲座逻辑清晰、语言幽默,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编辑:叶春霞  审核:骆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