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戴程娟)2020年11月22日晚,高原论坛·政国大讲堂第四十三期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蒲国良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开篇——《乌托邦》”的讲座。本次讲座由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余维海教授主持,2020级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余维海教授对蒲国良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蒲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学术顾问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苏联政治与社会发展史、中苏关系史、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本次讲座围绕托马斯·莫尔的绝世之作《乌托邦》而展开。
首先,蒲教授介绍了《乌托邦》这部著作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本书作者莫尔的生平。莫尔生于1478年,此时处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代,《乌托邦》正是在地理大发现背景下以航海日记形式写下的小说,书中批判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关系,莫尔由此成为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接着,蒲教授从词源上解析了乌托邦的含义,以及该书的具体内容。乌托邦即为“空想的国家”,莫尔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叙述了他航行到一个名为“乌托邦”的岛国的旅行见闻。该岛国实行社会公有制,人人平等,社会资源按需分配,莫尔赞扬乌托邦是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实际上是在批判欧洲的私有制和君主专制制度。
随后,蒲教授指出《乌托邦》实质是思想史的建构,是近代社会主义的源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乌托邦》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发迹史的珍贵文献和启发工人阶级觉醒的思想材料;第二,《乌托邦》里萌生的共产主义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第三,《乌托邦》使用了理想/现实二元对立方法来批判现实,构成了后世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方法。
最后,蒲教授分享了自己研究《乌托邦》的科研经历,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他还指出当前对《乌托邦》的研究仍有很多不足,鼓励大家多思考,可从社会发展、乌托邦学、社会主义史、文本考证等新角度尝试对其解析,例如“桃花源与乌托邦”的对比分析。
讲座结束后,蒲教授还告诫同学们说人文社科实质上没有专业之分,从点到线到面到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要寻找自己的领地,并且不能仅仅守着一亩三分地,只守着地就是小军阀,要学习红军走一个地方插一面旗帜,这样积累到最后就会成为底蕴。蒲教授学识渊博,语言幽默,让听众对《乌托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