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政国大讲堂第五十期:地理枢纽中的政治——革命年代中共发展壮大的“空间地理”

发表人: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时间2021-12-10 22:00:00 点击:

(通讯员:柯鹏灿 )20211210日上午,政国大讲堂第五十期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贺东航为同学们带来题为地理枢纽中的政治:革命年代中共发展壮大的空间地理’——党中央在上海述评”的讲座。本次讲座由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黄辉祥教授主持,2021国际政治系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黄辉祥教授对贺东航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贺教授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政治学系高级访问学者,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马工程重大委托课题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得者指导老师。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5年入选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含政治学)高被引作者榜。主要从事政党建设、国家转型、公共政策、地方基层治理和农村改革等研究。贺东航教授的《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入选2011-2015年人文社会科学高影响力论文,他提出的公共政策执行的政治势能理论和分析框架产生了跨学科的影响。

讲座伊始,贺教授提出,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著作《历史的地理枢纽》,提供了基于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的新视角。贺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后,历经波折,不断发展壮大,至1949年建政,与善于利用地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及规避有害因素的关系。

首先,贺教授基于中共一大的选址,分析了中共党中央所在地的选择问题。中共一大选址上海的优势,在地理空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因素:第一,上海作为中国新文化的传播重镇,其广播电台、报社、通讯社数量在全国高居榜首,使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社会思潮在上海得到最快的传播;第二,上海拥有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上海作为远东革命工作的中心,同日本、朝鲜、伊尔库茨克以及中国地区性组织都有联系;第三,上海有着全国最为特殊的政治地缘环境,租界执行截然不同的政治与法律体系,较多的俄侨民居住于法租界内,因此,为共产国际代表在上海的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及较好掩护。

接着,贺教授又分析了中共19278.7会议后地理空间的拓展——关于南方山区苏维埃血脉延伸的问题。贺教授从《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文稿第一部分关于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内容出发,分析当时在国民政府统治下,建立红色交通线对强化各级党组织的联系,保证路线方针和决策能够向下执行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长、军事部长的周恩来对红色交通线建立和运行的重大贡献。

最后,贺教授分享了自己对“合力与消解:上海党中央最终迁离动因的若干问题”的思考。贺教授以当时中共中央长期驻于上海的动因、其间三次迁离及最终迁往中央苏区的来龙去脉等重要问题为分析路径,分析了1927年后中共革命的几个重要特征与转向,以及周恩来总理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关键节点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讲座最后,贺教授用一个短片回顾了周总理的一生,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至此,本次讲座在启发和感动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