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
袁方成,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教授。
范静惠,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二、引用信息
《中国行政管理》2022年第3期
三、正文
四、学习体会
“良法美策贵在能行”,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查理德·马特兰德的“模糊-冲突”分析框架,突破了前代框架研究视角的缺陷,增进了人们对政策执行的理解,但在一些特定的维度上仍存在局限。基于此,作者对这一框架进行了本土化修正。文章以Q村异地搬迁政策执行过程为分析对象,创新运用“模糊-冲突”分析框架,发现随着政策模糊属性和冲突属性的变动,政策执行模式会经历从试验性执行到象征性执行再到政治性执行的转变,并揭示了不同政策执行模式之间的转换逻辑。目前学界从制度、组织等多个角度揭示了政策执行模式出现波动的清境,而作者跳出了以往的静态研究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个案在同一政策周期内政策执行模式的转变,根据研究发现多元主体的偏好会随着政策属性随情境发生变动,拓展了“模糊-冲突”框架,使其更具本土适应性,为中国场景下政策执行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级研究生张佳乐
本文首先根据中国丰富的地方实践,提出了“政策执行模式因何种因素发生转换”这一命题,梳理了政策执行的文献综述,指出相关文献对理解模式转化的内在机制及其逻辑提供了参照。作者运用适应性修正的“模糊-冲突”框架的分析方法,并且以某贫困村政策执行过程案例来分析,探讨政策执行模式的转变及其逻辑。在该研究框架下,根据客观现实状况得出结论,当政策对象可识别、标准确定、程序操作详细时意味着模糊性低,反之则高;当多元主体利益不兼容、政策工具以强制约束为主、问责机制被运用,则表示冲突性高,反之则低。至于针对性的案例,作为分析对象的某贫困村存在一种竞争派系关系,这成为该村转变政策执行模式的一个关键要素。为了取得良好的政策执行绩效,政策执行模式也需要更为高效,要扩展相关动态变化研究,以增加中国场景下政策执行模式转换的理论解释效度。
——2022级本科生万紫钰
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环节。豫西省级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过程反映了政策执行模式的多次转化与演进历程,体现出执行模式随着诸要素变动而转换的内在逻辑。在搬迁过程中作者指出,利益是驱动各主体展开行动的根本动力,基于此等考虑,村内的贫困户会因约束条件的存在受到影响,使得不同的主体间难以建立利益关系网,使利益矛盾得以隐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具有模糊性和冲突性,而将“模糊-冲突”框架用于扶贫搬迁这一公共问题的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同时对探析执行模式的动态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在同一个政策周期内的不同时期,政策会经历试验性、象征性、政治性三种执行模式的转变,这一分析使我对政策的贯彻落实有了新的认知。政策执行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实践过程,探析基层政策执行模式转换需要具备整体性思维,要将相关的各要素兼容其中,在不同模式间进行动态转换,以期获得更全面的认知。
——2022级本科生郝悦伶